好戏终有回响
好戏不怕晚,说的就是像电影《戏台》这样的作品。前几天的点映现场,让不少观众都感动得流泪了。就像朱时茂说的:“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戏了。”这也是他第一次为陈佩斯流泪,甚至有点担心他这次会不会亏本。
不过,点映之后却突然被告知要推迟上映,一下子引发了网友的热议。但这也让大家看到了71岁的陈佩斯满满的心意和诚意。
陈佩斯逆袭成黑马
以前排片只有5%,票房预售才14.3万,被网友嘲讽“连午夜场都嫌浪费电”。这部既不玩网络梗、也没有流量明星的片子,没想到点映的时候却爆了,口碑和票房双双逆袭,成了行业里的大黑马。71岁的陈佩斯强势回归,依然稳坐王者之位,让不少投资方看了直呼脸红。
谁能想到,这部现在点映票房已经突破6000万、评分高达9.6分的电影,当初差点就没法拍成?
《戏台》筹备困境
2015年的时候,《戏台》刚刚开始筹备,陈佩斯就遇到了不少麻烦。剧本太简单,演员年纪都挺大了,而且这个项目几乎没什么热度。“没人愿意投钱,谁会去看一群老头演京剧啊?”
投资人三次反悔,撤资撤得那叫一个“准时”,最后一次竟然卡在开拍前两个星期,直接撤了6000万,真是让人无语到极点。
那时候,剧组账户里只剩下不到一百万的现金。要是继续拍下去,资金缺口大得看不到头;要是不拍了,十年的心血就全白费了。
戏比天大,倾家投资
“戏比天大”,这是陈佩斯一直坚持的信念。今年70岁的他,干了一件挺狠的事儿——把自己在北京昌平的别墅抵押了,全家把攒了1.02个亿的积蓄全都投进去了,算是彻底豁出去了。
现在这年头,谁还愿意为了演戏把自己的家底都搭进去?可陈佩斯就是这么一根筋,认准了就死磕,“我这辈子就想把戏演好”。
极致细节还原
为了追求真实感,电影里的服装、化妆和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。
那些神仙级别的戏服,都是找的苏州那边有百年历史的老绣匠,纯手工一针一线做的,光是一件大褂就花了三个月时间;民国时期的道具,连1925年广和戏楼的样子都原样复刻了,就连300个群演手里拿的戏单,都是根据历史资料精心设计的。
陈佩斯拍戏拼劲十足
拍“水车”那场戏的时候,陈佩斯直接爬上了十米高的水车,顶着大雨拍,一条一条地NG,光是重拍就拍了二十多条,直到导演和他自己都觉得满意才停下来。拍雨戏也是一样,只要觉得“雨滴不对”,立马重来。他整个人都湿透了,头发贴在脸上,活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耗子,但人家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,真是够拼的。
戏比天大,敬业如命
这可不只是“戏比天大”啊,简直可以说是“戏命压天命”了。
再说说这些演员,真的太拼了。比如黄渤,为了演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,结果把腰给伤着了;还有余少群,因为要演“勒头”的戏,差点缺氧,现场都备着氧气瓶。这种对表演的极致追求和敬业精神,真是让人由衷佩服。
认真活着的喜剧人
别人拍电影,心里想的都是怎么赚回成本、冲高票房;但陈佩斯从一开始,就没这么想。他只希望观众能明白,什么才是“真正的喜剧”,什么才是“认真活着的人”。
拍完《戏台》之后,陈佩斯并没有轻松下来,反而遇到了更大的问题——这部电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上映。
排片被挤压的《戏台》
原本定档在7月17号,结果好日子都被其他电影抢了,前后左右都挤满了新片。《戏台》根本没多少排片空间。本来只有15%的排片率,结果硬生生被压到了5%,基本上就跟影院里“半夜鼓了气却漏气的轮胎”一样,没人看。
有影院经理直接说:“放午夜场简直是浪费电。”结果电影硬生生被排到了7月25日。
陈佩斯票房遇冷遭吐槽
票房预售才14.3万,这成绩冷得不行,网友们也开始纷纷吐槽,把陈佩斯推上了风口浪尖。有人就说了:“你这老头干嘛不去做直播啊?非得搞那些不赚钱的玩意儿干啥?”
老演员实力压场
陈佩斯气得都提不起劲来了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。
可等点映片场真的开始放片,整个影院的掌声一下子“炸”开了,有故事的老演员,终究还是压过了那些靠流量撑场子的片子。
长辈杀逆袭票房
南京的电影院IMAX厅第一次点映的时候,楼下已经挤满了人,很多人都是反复退票,改去看《戏台》了。短短三天,票房就突破了4836万,全网排名直接冲进了前五。这简直是一场“长辈杀”的逆袭,老一辈观众突然强势回归,把年轻人给比下去了。
《戏台》逆袭之路
更别提最后排片比例一路逆袭到20%的那次操作,连老资格的影评人都忍不住笑了:“这波操作,资本看了都得好好学十年。”
从一开始被当成“午夜场费电”的边角料,到点映票房破纪录的黑马,《戏台》用实力证明了:就算观众爱笑,也不能光靠讲段子来吃饭。
陈佩斯与资本对抗史
陈佩斯可不是第一次跟资本“对着干”了,但这次他可能打得最狠、最彻底。
他和春晚的缘分在1998年突然结束了,这个事儿大家都知道,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却一直是个谜,其实说白了,就是他坚持自己的尊严,不愿低头。
春晚小品被砍风波
有一次春晚直播的节目安排里,制作组为了给其他更受欢迎的节目腾出时间,硬是把他的一个得力小品给砍掉了一半。他当时想反抗,但没成功,后来就干脆退出了,从那以后就没再回来过。
他说:“做演员,这点骨气是最后的底线。”
陈佩斯的艰难岁月
陈佩斯离开主流舞台之后,干过果园卖苹果,后来又转行做话剧。2001年的时候,他因为“夸张”吃了大亏,结果把家底都赔光了。买不起戏服和道具,他就从地里翻烂苹果当道具用。就算这些苹果又烂又不好看,他也死抠预算,坚决不让资本来埋单。
艺术与资本的抉择
显然,他对“艺术和资本谁帮谁”这个问题,从来都不犹豫。现在的《戏台》,是他从话剧舞台一路带到电影院的高光之作,可以说是他第二次腾飞,也让观众重新回到了那个既痛苦又感动的戏外困境中。
陈佩斯的匠人精神
我们都知道,很多演员为了出名可能会走一些不那么主流的路线,但陈佩斯不一样,他有很强的直觉。他走进《戏台》是因为怀念,但真正让这部作品站得住的,是他的匠人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。
硬骨头社会规则
他让人感觉就像一个骨头特别硬的社会规则,想逆袭?那只有那些埋头做梦的“打工人”才有可能。至于那些喊口号、耍嘴皮子的,终究比不上那些默默努力、拼命往死里干的人。
《戏台》票房逆袭
《戏台》的票房逆袭背后,其实更值得深思的是,这是一次娱乐圈的重要转折点。它反映出了资本、主流文化跟观众之间那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连接起来的过程,就像一场逆向的重生。
影视行业痛点
现在影视行业最大的问题,就是一直在把年轻人当成了赚钱的工具。资本喜欢追着流量走,而流量又和那些短期火爆的剧捆绑在一起,根本不考虑怎么培养真正有实力的老演员,让他们的影响力持续发挥作用。就像给一个东西“充值”一样,但好像从来没想过怎么让它长期有效。
老艺术家的人性关注
比起大家都知道的票点和流行趋势,90后、00后这代人其实挺“幸运”的,他们享受的是娱乐带来的轻松甜蜜。但陈佩斯的逆袭说明了一个问题:那些曾经愤怒过、经历过风浪的老艺术家,反而更懂得去关注人性。也就是说,你不需要靠流量来吸引观众,只要能打动人心,把“情绪”表达出来,就能成功。
戏台走到头了吗
简单来说就是:戏比天大,但对观众来说可能有点失望。资本也开始退缩了,这三波打击让《戏台》的市场表现跌破了历史最低点。换句话说,《戏台》已经走到头了,一旦资本都不再抱有期待,那它反而可能是翻身赚钱的开始。
我们可以期待更精彩的高潮部分,陈佩斯以后还能不能重新杀回IP的巅峰呢?
陈佩斯的演员之道
现在票房逆袭,陈佩斯用四十年的时间证明了“一个演员最原始的野心”是什么。他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,这样的人,永远不会输。你会去看他的作品吗?
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