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刚想捡俄罗斯便宜油,美国突然甩出25%的税,油轮还没靠岸,账单先胖了一圈。中国这边却稳稳当当把俄罗斯的液化气往港口拖,四艘大船一字排开,像排队打饭的壮汉,美国国会那几位大爷却干瞪眼。
这事儿听着像电视剧,却是实打实发生。特朗普第二任期一开场,对俄能源没下死手,反而把印度拎出来敲竹杠。印度炼油厂老板脸都绿了:本来俄油就比中东便宜一截,这一加税,成本嗖地追平,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掉一地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北极那个液化气项目,2023年底点火,结果船不够、制裁卡脖子,到2024年10月直接趴窝。账面上的出口收入少了,克里姆林宫的小金库瘪了一块。
可到了2025年8月,项目突然复活,六船货里四船直奔中国港口。卸货那天,码头吊机都没歇过,工人边擦汗边嘟囔:这气够烧一整个冬天锅炉。中国买得多,俄罗斯回血快,两边一拍即合,连合同都懒得重新谈。
美国国会四位参议员立马写信拍桌子,信里就差把“不爽”俩字加粗标红。他们揪住国务卿和财政部长问:中国这么买,算不算帮俄罗斯凑军费?10月1号前给个痛快话,要不要把这批液化气也拉进黑名单?
信递上去,白宫那头静悄悄。财政部忙着算通胀,国务院掂量着印度面子,两边都不想先开口。参议员们等了又等,连社交媒体的小编都开始催更,官方账号却像断网。
特朗普团队不是不想动,是不敢动。油价再往上蹿,加油站数字牌得翻跟头,老百姓骂街的声音能把选票吓跑。再加上印度手里还捏着不少美国农产品订单,真撕破脸,两边都不好过。
中俄这边倒悠哉。中国港口每天进港的液化气船比网约车还勤,俄罗斯账上数字一点点涨,前线炮弹的供应链也粗壮了几分。美国智库的分析师们熬夜做模型,越看越头疼:再拖下去,俄乌战场还得冒烟。
消息传到新德里,印度网友把键盘敲得噼啪响:凭啥我们多交税,中国就能随便买?印度官方面子挂不住,私下找华盛顿问能不能打个折,得到的回复是“研究研究”,一研究就没了下文。
国会山那边,强硬派和务实派吵成一锅粥。一边喊“加码制裁”,一边担心油价上天,连超市面包都得涨价。电视辩论里,两拨人你一句我一句,主持人差点控不住场。
眼看10月1号期限逼近,白宫还在打太极。有记者堵到总统车队门口,想问个准话,发言人甩下一句“持续关注”就钻进车里,尾气都没给镜头留。
中俄能源线却越拧越紧。新的船期表排到了年底,俄罗斯船东干脆把船漆成北极熊图案,开玩笑说“专供东方小伙伴”。中国买家笑着点头:稳了,冬天暖气有底。
美国那边,老百姓刷手机看到消息,留言五花八门。有人说“先管管自家油价”,有人吼“不能让俄罗斯赚钱”,还有人干脆摆烂:“爱咋咋地,反正我骑电驴”。
日子一天天过,十月的秋风往国会山吹,四位参议员的信还躺在收件箱里。白宫的沉默像一堵墙,谁也不敢先撞。俄罗斯继续数钱,中国继续接货,印度继续郁闷,世界继续转圈。
制裁这把刀,举起来容易,砍下去却怕割到自己。各国都在算小账,却没人敢拍胸脯说:下一步一定赢。
你说,10月1号之后,白宫到底回不回信?
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