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个笑话,一个为国争光的跳水世界冠军,最后需要央视亲自下场发文“捞一把”,才算是在舆论的泥潭里把头探出来换了口气。
你品,你细品。
这事儿魔幻得就像你家孩子考了年级第一,你没等来邻居的夸奖,反而得把监控录像贴大门上,证明他没抄作业。
这事的主角,陈芋汐。
那个在十米台纵身一跃,身体在空中折叠成一道闪电,扎进水里连个响儿都听不太见的姑娘。
可就是这么个狠角色,在她扛起中国女子跳水大旗,拿下金牌的那一刻,迎接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,而是一场早就预谋好的赛博“绞刑”。
时间轴拉回到全红婵因伤退赛的那场比赛。
当一个王者组合少了一半,剩下的那一个,压力有多大?
陈芋汐顶住了,用一套近乎完美的动作守住了阵地。
金牌挂在脖子上,沉甸甸的,是汗水和实力的重量。
可屏幕那头,另一场审判开始了。
“胜之不武”、“捡漏王”、“没了全红(婵)你啥也不是”……这些字眼,比冬天的冰碴子还冷,嗖嗖地往人心窝里钻。
我有时候真挺佩服这届网友的想象力,他们能把竞技体育硬生生脑补成一部大型古装宫斗剧。
全红婵是天赋异禀的“天选之女”,那陈芋汐就必须是心机深沉的“恶毒女二”。
她们明明是战友,是彼此最强的后盾,可在这些人的剧本里,她们的宿舍里估计天天都在上演“甄嬛传”。
全红婵一句发自肺腑的“有她在,就有人帮我撑着”,被他们解读成了客套和场面话。
何其可笑。
这种把饭圈“拉踩”那套乌烟瘴气的东西,原封不动地搬到体育圈,是对运动员最大的侮辱。
人家在训练馆里,为了控制那零点几秒的入水时间,跟自己的身体和地心引力死磕;为了克服“发育关”,一个十几岁的姑娘,体重秤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像一道催命符。
她们的生活里,除了水、跳台、和无休止的训练,可能连多吃一口甜品都是奢侈。
可键盘后面的人呢?
他们只需要敲几下键盘,就能轻飘飘地否定掉这一切。
说真的,陈芋汐这块“金砖”,当初被世界冠军史美琴从体操队里“捡”出来的时候,谁能想到她能走到今天?
她不是全红婵那种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天才。
她更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,天赋可能就那么一点,剩下的全靠跟自己玩命。
从第一次站上十米台,吓得腿肚子转筋,到后来被池水拍得浑身红印子,晚上疼得睡不着,第二天接着练。
这种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坚韧,那些“天才论”的信徒们,永远也看不懂。
所以,当央视那条动态出来,直接点名“饭圈化”正在困扰运动员时,那感觉,就像在一锅沸腾的浑水里,扔进了一块明矾。
它不仅是为陈芋汐正名,更是在给所有被这种畸形文化绑架的运动员松绑。
它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所有人:国家队的荣誉,不容许任何人以“爱”的名义来玷污和撕裂。
有意思的是,就在官方下场“整顿风气”的同一天,陈芋汐自己发了个视频。
视频里她穿着运动服,长发飘飘,笑得没心没肺。
她在说“分享游泳的快乐”。
那一刻,你突然觉得,那些网络上的刀光剑影,好像一下子就变得无足轻重了。
一个真正强大的内心,不是对外界的恶意毫无察觉,而是在看透了这一切之后,依然选择用笑容来面对这个世界。
她赢了吗?
当然。
她赢得不只是那块金牌,更是这场与舆论的战争。
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官方的背书,终于撕下了那个被强行贴上的“千年老二”的标签,也击碎了那些关于她“有黑幕”的无稽之谈。
可这事儿就这么完了吗?
我看未必。
网络这片土壤,只要有流量,就不缺“疯长的韭菜”。
今天他们可以围攻陈芋汐,明天就能把矛头对准下一个王芋汐、李芋汐。
毕竟,制造对立、收割情绪,是某些人屡试不爽的财富密码。
而我们这些看客,又能做点什么呢?
或许,下一次当我们看到类似的事情时,能少一点跟风的起哄,多一点独立的思考。
别让我们的声音,成为压垮一个努力拼搏的人的,最后一根稻草。
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